AI技术点亮教育创新之路

-----第十三届上海市“中华杯”大模型赋能教学创新竞赛圆满落幕

来源:教务科(信息中心)创建部门:校长办公室发布者:余倩发布时间:2025-11-04浏览次数:10

20251026日,由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市普陀区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企顺技能培训学校、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共同承办的第十三届上海市“中华杯”大模型赋能教学创新竞赛,在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办并圆满落幕。本次竞赛以“AI赋能・智启未来”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吸引了来自20所院校的70余名教师参赛,展现了上海职教领域的创新活力,为AI技术赋能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

 


 

庄重启幕凝聚共识,AI赋能教学创新

 

上午9时整,比赛开幕式准时拉开帷幕。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沈建致辞,他在发言中提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下,大模型技术正为教学模式的突破性革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开辟全新路径。本次竞赛不仅是对职教工作者大模型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搭建起一个推动教学创新经验共享、智慧碰撞的重要平台。他殷切期待各参赛团队能在竞赛中充分展现专业素养与创新思维,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庄重的宣誓环节,来自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薛中会、达观数据有限公司李瀚清,分别作为参赛选手代表与评委代表先后登台,共同为赛事的公平公正奠定基石。最后由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四级调研员包晨郑重宣布竞赛正式开赛,参赛教师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紧张激烈的专业角逐中。


 


      

双模块竞技展风采,多维度检验硬实力

 

本次竞赛设置“大模型搭建与使用”和“教育创新成果评优”两大核心模块,从实操技能到理念阐释,全方位、多层次考察参赛教师的大模型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创新水平,赛程安排紧凑高效,竞技氛围热烈浓厚。 

“大模型搭建与使用”模块,聚焦大模型本地化部署与教学场景的深度融合,重点考察参赛选手将技术操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选手们在该环节展现出扎实的技术功底与教学融合巧思。“教育创新成果评优”模块,选手们围绕大模型教学应用的设计逻辑、实施过程、创新亮点及预期教学成效展开精彩的现场答辩,尽显对大模型教学应用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探索。参赛教师们在竞赛中充分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前沿的技术视野,成功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评”的竞赛目标。

 


奖项迭出收获喜悦,成果总结启迪新程

 

经过一整天激烈的比拼,竞赛组委会在下午的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正式公布竞赛结果并为获奖选手颁发奖项。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葛睿宣读本次比赛的督导结果,上海物联网标准委员会叶晓华作为评委会主任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参赛作品整体质量颇高,充分展现了大模型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尤其在“实训教学优化”“教学资源高效整合”等方面涌现出诸多亮眼成果。同时,他也建议参赛教师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可进一步加强大模型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让大模型技术更精准地匹配教学需求,真正服务于高素质人才培养,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持续赋能。

 


在闭幕式颁奖环节前,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国际语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范丽迪老师进行了《基于设计思维理论的智能体搭建与课堂应用探索》教学应用成果展示,生动呈现了大模型在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解析智能体如何化身老师们的教育分身,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教师减负增效,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

本次竞赛承办单位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作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在全力打造“外语+技能”、“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专业特色的同时,长期深耕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探索。学校将举办、参与各类人工智能竞赛作为实验校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以此为契机,为教师搭建大模型技术应用的竞技与交流平台,也彰显实验校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引领大模型技术教学应用潮流方面的示范作用。

本次“中华杯”大模型赋能教学创新竞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上海职教工作者搭建了技术应用与创新交流的优质平台,更以实际行动落实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及《上海市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行动方案》的要求。未来,随着大模型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进一步渗透,上海职教将持续探索创新路径,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