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赋能 ·共享成长

——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

来源:学生科创建部门:校长办公室发布者:余倩发布时间:2025-10-17浏览次数:10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20251015日,我校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与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郭顺清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在我校明华楼305室顺利举行。我校副校长、工会主席徐婷,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郭顺清,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吴燕霞,我校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钟平、朱哲璞出席,2025年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修班全体学员、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郭顺清名师工作室成员,我校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本次活动以“融合·赋能·共享成长”为主题,聚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与心理课程创新实践,来自全市各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新思维与新实践。 


立足“五润育心”,打造心理育人特色品牌 

活动伊始,我校学生科副科长钟平老师以《学校心理教育特色与实践分享》为题进行首场报告。她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谈起,系统介绍了我校在心理育人体系建设中的思考与实践。钟老师重点阐述了以“五润育心 自驱成长”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并通过“三三三机制”、“全员育人体系”、“三级预防干预”及“一人一案精准辅导”等特色做法,构建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她提到,学校近年来持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投入,注重建设温暖的心理空间和专业的教师团队,让“润物无声”的心理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以体验促成长,探索教师赋能新路径

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郭顺清老师带来了主题为《心理教师专业成长与赋能路径》的分享。郭老师以“OH卡牌体验”为切入点,从心理工具的应用谈起,带领教师现场体验从“个体牌阵”到“团体共创”的过程,生动呈现了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激活与意义探索。郭老师指出,心理教师的成长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更在于自我觉察与反思的深化。通过结构化体验、团体叙事和价值整合等方法,教师能够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力量,实现自我赋能与专业跃升。

 

课程共研,激发课堂创新与情感共鸣 

教研活动的第三个环节由郭顺清名师工作室学员苏洁老师与李鸿燕老师带来课程展示与教学反思交流。

苏洁老师以《为雨中人写一首诗》为主题,通过“雨点变奏曲”“绘制我的雨中人”“写诗表达情绪”等系列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艺术表达与文字创作,体验情绪流动与情绪释放的过程。李鸿燕老师的课程《绘爱——透过九宫格看见父母与我》,则通过“九宫格绘画”“特质卡拼贴”“新我建构”等活动,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新认识家庭关系与自我价值。



课程展示结束后,郭顺清、钟平、朱哲璞老师都对两个展示课予以了高度评价。郭顺清老师对两节课程的创新设计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情感引导和艺术创作的结合。钟平老师指出,课程紧扣学生心理特点,充分肯定课程中互动环节对隐私保护的重视,帮助学生卸下心理防线。朱哲璞老师称赞课程通过冥想与情境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梳理情绪,强调其层次性和情感表达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情感释放。 



家校协同,共筑心理支持体系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吴燕霞老师,带来专题报告《家校协同机制构建与实践探索》。吴老师结合丰富的心理咨询与学校指导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了家校协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她通过案例讲述、情境讨论和政策解读,系统分析了家校协同的挑战与策略。她提出,要构建“多部门会商、问题外化、柔性沟通”的合作机制,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合力,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内部”走向“社会共同体”。

 


此次联合教研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交流深入。无论是心理课程的创新设计,还是家校协作的实践探索,都为一线心理教师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发。未来,我校将持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课程建设,为学生的心灵成长保驾护航,为教育的温度与品质不断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