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伊始,工作室成员王术源老师以“具身认知理论学习心得”为题进行分享。他从具身认知的核心内涵切入,用 “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 一句话凝练理论精髓,并结合 “微笑引发愉悦感” 的生活实例,让抽象理论变得直观易懂。在谈及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时,王老师指出,语文教学需弱化生硬的理性分析,多设计情境化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文字传递的情感。他以《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为例,对比两次教学实践:首次教学因缺少朗读体验仅通过 “字词赏析” 提问难以让学生共情诗人胸怀;改进后加入“有感情朗诵”“诗句扩写” 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表达、想象建构,深化了对文本情感的理解。此外,王老师还分享了未来教学设想,提出借助 VR 技术还原《荷塘月色》的行游轨迹与情绪线索,通过教育戏剧让学生演绎《雷雨》情节,以沉浸式体验助力文本解读。
随后,工作室主持人甘敏老师对分享进行深度点评与理论拓展。她高度肯定王术源老师的思考,认为其不仅精准把握具身认知核心,更能结合教学实例反思不足提出创新设想,体现了“理论服务实践” 的教研导向。在此基础上,甘老师进一步深化具身认知理论内涵:一是强调“认知离不开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以“感知寒冷关联生活场景与情感记忆”为例,指出语文教学需引导学生联结 “身体亲历经验”,如理解“乡愁”时关联家人送别、乡音回忆;二是突出 “主动体验优于被动接收”,类比“学游泳需下水实践”,说明语文学习中“摸嫩草、拍节奏” 等体验比单纯分析修辞更有效。同时,甘老师从“多感官联动”“生活化联结”两方面拓展教学应用路径,如教《春》时让学生触摸青草、闻青草香,教《孔乙己》时让学生模拟“排硬币”动作,通过触觉、嗅觉、动作体验深化文本理解。
活动中,工作室成员李阳老师分享学习心得。他表示,通过本次研讨,不仅清晰理解了具身认知的理论框架,更对“如何将体验式教学融入日常课堂”有了具体思考,未来将尝试在文言文教学中设计情境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
此次研修活动以理论为基,以实践为要,既为工作室成员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具体路径。下一步,语文名师工作室将持续聚焦前沿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更多实践探索,推动语文课堂从“知识传授” 向“体验建构”转变,助力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感受语文魅力、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