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我校召开了谢永业名师孵化工作室第二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遴选会,我校冯梅校长、徐婷副校长、周艳萍副校长出席会议,学校原副校长,上海市外文学会高职高专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陈明娟、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沈颖、上海市中职班主任带头人杨春平担任点评专家,会议由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谢永业名师孵化工作室主持人谢永业主持。
名师工作室:打造教师成长“加速器”
名师工作室是加速教师成长的重要力量。国际语言名师工作室范丽迪表示将以“课题驱动+文化输出”为路径,培养一支引领中职外语教学的教学创新团队。数字思维名师工作室张卫慧提出将依托“传帮带”机制培养骨干教师,打造综合性数学教师团队。“融·和”班主任名师工作室李艳提出要通过双向赋能、同频成长,打造一支适应中职学生特点,契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
陈明娟副校长指出,名师工作室的核心价值在于“引领与共享”:工作室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更是跨学科资源整合的枢纽。通过课题研究、校企合作、技术应用,中职教师正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创新引领者”。
AI赋能:重塑师资培养“能量场”
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本次申报关注的焦点。人工智能名师工作室桂颖提到未来将开发“AI+交叉学科”课程模块,推广AI+教师双师授课模式,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语言文学名师工作室甘敏提出了“AI+双新”教学模式,今后将拓展 AI 技术应用场景,通过智能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AI思政名师工作室刘晓红尝试构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理解理论。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钟平计划基于AI动态监测系统开发,实时预警学生心理状态,开发AI心理危机应对班主任工具包。
杨春平老师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的核心驱动力。工作室建设应以AI技术深度应用为基础,以校企协同为发展脉络,以教师创新能力升级为内核,推动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接轨。
产教融合:打造团队建设“强引擎”
名师工作室建设需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数智商贸名师工作室何莉娜提到,要以“跨学科协同、数智化赋能、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打造“教学研创服”一体化平台,实现“教师能力进阶、课程体系重组、产教资源互通”三大突破,服务商贸专业升级需求。智能制造工作室吕冬梅表示将联合徐汇区高端装备企业开发职业标准,联合航天企业共建“车间里长出的课程”,探索“制造+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助力“上海制造”品牌升级。
沈颖副秘书长评价:“这种‘工作室+产业链’模式,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和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同时,她指出工作室需强化“动态迭代”能力,结合企业资源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培养能部署和应用AI技术的“实战型”教师,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冯梅校长提出,第二期名师工作室要在传承中创新,以名师引领、团队共生为路径,持续锻造卓越教师团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徐婷副校长高度评价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提到班主任与心理健康工作室建设要聚焦德育难点,强化特色突破,探索育人新模式。周艳萍副校长强调第二期工作室建设要积极服务“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通过AI技术赋能,打破学科壁垒,激活校企资源,培养“不可替代”的未来教师。今后,学校将以此次遴选会为崭新起点,通过机制创新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以数字化转型重构育人生态,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打造“名师领航、AI赋能、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范式,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