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同修,潜心研学

——周婕公共艺术名师培育工作室积极开展课标培训

来源: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创建部门:基础部发布者:康嘉琦发布时间:2020-04-02浏览次数:592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艺术10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有关要求,2020年3月30日、31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培训,参加人员为各省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学科教研员、各中等职业学校分管领导、教务处、基础学教研室、各学科骨干教师,首日近16万人同步在线参与。

      周婕公共艺术名师培育工作室将此次培训作为本年度研修的首要内容,组织全体学员在线全程参加此次培训活动。作为中职艺术课标编制专家组核心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周婕老师在培训前向工作室成员们介绍了课标制定的背景,提出了此次深度学习的要求,布置研学作业。

      3月30日9:00—12:00为本次培训开班仪式,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以精彩的报告拉开为期2天培训活动的帷幕。培训活动由陈晓光主持,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苏雨恒致辞,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做重要讲话,解读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对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建设背景和进展进行了阐述说明,并对此次培训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做出了指示。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针对10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和意义作了专题报告,在报告中指出:“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研制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是破解中等职业教育现实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健全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的关键步骤。新颁布的中职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精神、新要求,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业质量要求,彰显了职业教育特色。作为课程标准颁布后第一次全国性的培训活动,此次培训仅是一个开始,今后还将会有更多的相关培训。”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的背景就中职文化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文化基础课标的研制过程、基本要义和显著特点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中着重指出了中文化基础课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换器、垫脚石、登天梯”。10门文化基础课程覆盖了我国学生发展6大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通用素质和能力,培养应对新时代、新环境、新技术下日益变化的职业和岗位要求的带来的挑战。报告在中职课标基本要义中指出此次课标的制定以学科素养为主轴系统设计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要求,打破以学科知识体系中心的传统方式,要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导向,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系统设计编排内容结构。由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中心转向为“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中心,强调育人为本和综合素质,并根据学科的性质、任务、素养的要求来确定业质量要求和评价方法。报告还结合与高中、高职的文化课程设置和标准的对比中阐述了中职课标的显著特点。



3月31日14:00-17:00,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刘五华老师主持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培训。通过“坚持立德树人,落实课改要求——中职艺术课程标准制定与内容解读”和“理解课程、把握要求——谈中职艺术课程标准基础模块教学实施”两个专题报告对中职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内涵和实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阐述。



首先讲述了“课标”制定背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指导方针,作为中职校10门基础公共课程之一,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统一部署下,历时近6年修订而成。接着,刘五华老师从课程性质和任务、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六个方面对“课标”内容进行了详细阐释。其中对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做了重点讲述,不仅对“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文化理解”这四个艺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充分诠释,而且,强调了课程目标与其意义对应的关联性,并在课程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等内容的阐释中再次凸显了学科心素养对于课标的统领作用。



      第二个报告中,刘五华老师对“课标”中基础模块的教学实施进行了详尽说明。通过与公共艺术教学大纲的对比,阐释了中职艺术课程定位的变化特点,厘清了 “为何以‘音乐’、‘美术’作为基础模块的主体?”、“为何调整‘鉴赏与实践’作为基本内容?”、“如何正确选择和处理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合理运用有限课时组织教学?”、“如何进行学业水平评价?”等影响课程有效实施的五个关键问题,梳理出艺术教师研读“课标”,进行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思考和把握的最关键的五对关系,为中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能够以“课标”为依据顺利开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任务指出了方向和方法。



      本次培训活动,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专业教师意义重大。经过2天培训,我们对课程标准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性有了明确认识。课程标准是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根基,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和学业质量测评的依据,是满足学生就业和升学双向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培训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贯穿了课程标准的全部内容,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到教学内容、学业质量要求以及课程实施都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这是职业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变化,既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特点的体现。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核心体现,是对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超越,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体现了全新的学科观和素养观。

除了学科核心素养外,在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几点突出的变化,也是我们研习过程的重点内容。

      1.“课标”基础模块的名称由“音乐”和“美术”改为“音乐鉴赏与实践”和“美术鉴赏与实践”,而且在培训中清楚地指出该课程中的“实践”是一种能力素养而非专业能力,它与鉴赏能力相辅相成,实践是为了更好地鉴赏,这样的表述就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模块的课程定位,避免了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分歧与争议,为中职艺术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必要依据。

      2. “课标”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强化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方法和手段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能力导向是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决定的,我们开设艺术课程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也不仅仅是艺术知识的普及和单纯的审美享受,而是能够运用艺术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表现形式和实践技能来解决艺术以外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帮助同学实现能力的生成与转化。



      关于学业质量水平和评价,这是本次10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思想,而评价是检验学业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由于艺术学业水平的标准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不易量化,因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评价环节常常被忽视。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了解到学业质量水平的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以及考试命题的要求,让老师在实施过程中有了依据和抓手。如何设计出导向明确、形式多样、层次清晰的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智慧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应该引起艺术教师的高度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为中职艺术课程的实施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让艺术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了可靠的依据,让艺术教学科研的开展有了方向,也明确了艺术教学工作成败优劣的判断标准。“课标”的颁布必将大力推动中职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美育的功能和价值,让千千万万的中职学生得到全面平衡的发展。

      这次为期两天的课标培训活动只是开端,下阶段,工作室将围绕着“深度解读课标,开展教学实践”的培训主题,进一步开展系列培训研学活动,期待所有成员的共同成长。


周婕公共艺术名师培育工作室学员上海市医药学校 董树裔

指导教师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周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