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礼乐文明 传中华精神——线上端午古礼讲座和礼乐展示

作者:学生科发布者:徐琪雯发布时间:2022-06-13浏览次数:392

      为进一步推进礼乐教育,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2022年6月10日我校特邀上海师范大学杨坤老师和上海音乐学院顾未晞老师开展线上中华传统礼乐讲座活动,各班利用班会课进行学习,同时我校礼乐社团学生展示礼乐学习成果,不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展现我校“融和”校园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篇章壹•学礼立己 以礼达人


△杨坤老师主讲《中华传统礼仪讲座——端午节系列专场》


      上海师范大学杨坤老师结合“端午”作《中华传统礼仪讲座——端午节系列专场》主题讲座,杨老师从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及活动三方面展开。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是我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后在2009年,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也是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杨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屈原的故事,并由此提到端午节的习俗和端午节各地特色的祭祀屈原的活动。祭祀活动有很多讲究,除了礼仪规定,小到饮食,大到做人,都有许多讲究。杨老师从汉服礼仪文化和中国传统书法中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涵,通过播放站姿、坐姿、行走及生活礼仪动图,详细介绍生活中的礼仪规范要求。丰富的礼仪文化理论与历史传承的礼仪实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希望通过本次主题讲座学习,同学们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坚守民族文化自信。


△顾未晞老师主讲《中华传统礼仪讲座——声势律动篇》


      讲座的第二部分,由顾未晞老师主讲《中华传统礼仪讲座——声势律动篇》,她围绕西方采撷——什么是声势、东方沃土和洋为中用三部分内容展开。顾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欧洲的两位音乐教育家德国的卡尔•奥尔夫和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他们最早提出身体感知的概念,顾老师通过播放无伴奏纯声势作品和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进行解说,让同学们认识到好的演奏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足够吸引人,演奏者们通过身体打击完成表演,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色。通过拍击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演奏,音色、节奏和协调构成身体打击乐的三个要素,同学们被身体律动独特的魅力感染。
      顾老师强调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结合,节奏的理解是身体打击乐中非常重要的基石。结合端午古礼,顾老师向同学们展示赛龙舟时的画面,她提到赛龙舟时鼓手通过击鼓来控制队员的划桨速度和频率,鼓手的行为和声音能够成为音乐的小片段,为我们的创作提供灵感。同时,顾老师提到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礼仪元素,她依次介绍拱手礼、抱拳礼、跪拜礼等礼仪形式。顾老师通过播放周杰伦《青花瓷》的前奏引出五声调式,介绍五声调式是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构成,并且是我国的音乐母语。顾老师通过播放舞剧《孔子》中的《书简》音乐片段又向同学们介绍中国民族乐器以及器乐和礼乐之间的关联。最后,顾老师介绍了视频中模仿的是中国鼓的音色,描绘的是赛龙舟时鼓手击鼓,队员奋力划桨时振奋人心的场面。


篇章贰•礼乐融和 创意体验

      学校自2021年初次尝试礼乐融合体验活动,并由不同专业艺术社团、心理社团学生和礼乐特色班集体参与,礼乐体验课最大的特色在于结合了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教育理念,重在激发学生对于礼仪音乐的感知与表达,将传统深沉的礼仪训练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体舞蹈音乐相融合,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独特而丰富的体验。受疫情影响,礼乐社团在学生科牵头管理下克服诸多困难以线上直播形式进行教学和训练。顾未晞老师对同学们在家中的练习作业进行点评,纠正同学们有误的动作。顾老师以示范表演的教学方式,保持与学生积极的交流互动。同学们跟随音乐练习身体律动,感受音乐艺术和礼仪文化的碰撞魅力,乐在其中。


△礼乐社团线上活动掠影

      礼乐社团学生用拍击不同的身体部位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节奏组合演奏,在表演中发挥创造力、想象力,音乐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礼乐社团线上展演

      在欣赏我校礼乐社团精彩表演后,顾未晞老师作总结发言。她提到这次活动既是音乐的感知和表达,也是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我校礼乐社团的同学尝试将欧洲的声势体态律动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身体力行传承民族文化,并用全新的方式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用礼乐融和这种方式浸润心灵。



      通过本次线上端午礼乐教育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之间的交融碰撞,感受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魅力,感受礼乐之美、品鉴礼乐之美、展现礼乐之美。

即时信息排行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