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拾 经 典 立 己 树 人

作者:赵淑媛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2-03浏览次数:2000

内容摘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一项人心工程。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心教。

关键词经典阅读 培养习惯 分享快乐

 

身处读图、读网、碎片化阅读时代,学生还会对经典产生兴趣?学校把网络与读书结合起来,把一些经典名著及时上架供生悦读,还组织了“我的三行读书笔记”活动,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读书感言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在一楼大厅里安装了大屏幕,增设“每日一书”栏目,向学生们介绍好书;学校发起寒暑假读书活动,向学生赠送读书券然而这种种推广活动,尽管组织安排非常周密,应者却总显得比预想的少。

乏善可陈、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学生理邪气壮、难以容忍的行为习惯,模糊不清、龙飞凤舞的作业,课喋喋不休的报怨……面对如此现状,熟视无睹、置之不理终究不是办法,该如何改变

底楼走廊的墙上有这样一首诗,我经过时常常吟咏:

    假如你命该扫大街,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作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终于,有一天,我明白了。

改变现状只能从改变自我做起。从哪里着手呢?从读书开始。读什么?读经典!重拾经典,把年轻时读了一半的书读完,把被宣称为仅为“10%的人”才能读完的书读完。经典名著写都写出来了,我连读一遍都没有耐心,实在愧对经典。

一部经典,假如它前两百多页都是平淡无奇,从三百页开始,它的魅力才逐渐释放出来,如果没有前面的耐心,后边的精彩便会错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面对如此多的好书,我开始慢慢读起来,徜徉在书海中,越读越觉得自己拥有的少,恨不得一口气读遍天下好书。然而公私两忙,时间苦短,根本没有完整的时间供我阅读。我只能利用时间的碎片,挤出车上网上枕上的时间,规定每天读书绝不少于30页书。

 这样,我逐渐摒弃了经年积久的恶习,很少闲聊、不再逛街、不看电视、少做简单重复之事,剩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读书。除了每天必要的工作以外,所余时间全部用来读书,这样的状态我坚持了十多年。

改变自我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课堂,改变学生培养出受人尊敬的中职学生,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善师生关系,分享读书快乐  

教育无小事,教育的机会无处不在。可是单调、平板、重复的校园生活,常常让我意识不到天天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的重要,而恰恰是这些小事浸润着希望的种子,濡染着孩子们的灵魂。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一项人心工程。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心教。中学生的心灵几乎是一张白纸,最容易被影响、被感染离他们最近的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力最大。

亲学生者易传道。从孩子们喜欢的运动娱乐入手。上学时校篮球队主力队员的经历,培养了我喜欢运动的品质。为了读书,我每天必须锻炼身体。课后学生们以能跟我打球为荣他们希望能成为我的球友。于是,我成了孩子们的乒乓教练。尤其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喜欢跟我在一起打喜欢向我诉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席特哈尔塔喜欢倾听河流一样,面对着不十分有趣的故事,也很有耐心去聆听他们。时间一久,他们把我当成一个同龄人随意交流,有什么心里话都跟我说,俨然成了朋友,有的还成了忘年交。我的英语名字叫“Susan他们在手机里管我叫“书山”,我看了很开心。要想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首先做什么样的人。希望学生对人友好,学习勤奋,自己首先必须是最友善、最勤奋的人。

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教师的我,瞅准时机,把最有趣的能激发学生内在热情的东西,用精心选择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们,“与日俱新”成了我们的不成文的约定。“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这句源自《大学》的表述,我们用美文在践行。

这样,天天都有新内容,周周都是新面孔,在保持自己童心不泯的同时有效地呵护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鉴赏力。

由于受到美的熏陶,他们开始跟我读书了。我有时甚至自己掏钱帮他们买书,送书,可是他们虽有读书的愿望,阅读的速度却很慢,一个月也读不上一本。开始我很着急,后来渐渐明白:读书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要有耐心,慢慢引导,于是我不断变换方式,提醒、督促、奖励,最终大有收获。我不在乎学生周末的测验,我更关心的是能给予一个孩子十年乃至今后一生都能用得着的东西。

    二、培养阅读习惯,填写简易心得 

阅读不是一门学科,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生活在追求物质享受、网络视频统领思维时代的孩子们相信这个事实是极为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从他们一生的重要性来讲,这种努力是非常值得的。

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与众不同的受人尊敬的人———能考虑别人的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人生的一个必要的基础。这样的事做起来比较艰难,越困难,做起来就越有价值。最先解决的是“读什么”问题。

我在班级建立“阅读超市”,电子书与纸质书兼备。我从几百本经典作品中分门别类地筛选出八十本一看上就放不下的读本,让孩子们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阅读。例如《汉字王国》、《窗边的小豆豆》、《动物庄园》、《时间机器》、《数学家的眼光》、《亚历山大远征记》、《科学的历程》等等。

其实,读了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怎么读才更重要。有时候,手拿一本书,孩子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读。我说,哪里都可以,从开头可以,从中间或者结尾开始读也行,只要读,只要开始,任何方式都成。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得写读书笔记。

孩子们并不愿意写东西,尤其不愿动笔写,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为了灌输“整体感知”的阅读理念,我设计了一套简单而可具体操作的读书笔记模式,试着让阅读者能依照这样的“格式”填写出他们的读书心得。这种表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章的主角是谁?与他对立的谁?是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冲突?事情的高潮是怎样的?最后结局如何?你最喜欢的是那句话是什么?你怎么看这件事?等等。

说也很怪,还是这些问题,做成表格,让学生填,他们就乐意。我在网上发给每一位学生,每个月他们交给我一封电子作业(当然允许孩子们写在作业本上)。比如,一位叫陈健的同学在阅读完《波普先生的企鹅》之后,这样填写表格:

主角:波普先生

他的对立面:他的家庭

他的同伙:一只企鹅(他的父亲留给他的遗产)

故事的起因:波普因为忙于生意疏远了家人,与妻子离婚,孩子对他冷淡

故事的高潮:由于六只企鹅入住,并产下幼子,波普一家被留下的小家伙重新牵连在一起

故事的结局:一家团圆,皆大欢喜

最欣赏的部分:卡片上的那句话:“它们一旦爱上你,就永不变心!”

我的感慨:这个家庭,就像一个班级。口是心非和炫耀逞强让同学们产生了距离,而动物和人之间就不会羡慕嫉妒恨。这个小动物帮助他释放了许多忧郁,而不担心受伤害。

这样的阅读作业,开始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有了可依照的格式,对于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依然不屑一顾,无动于衷。我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们发别人写的读书笔记,先请他们帮忙修改其中的错别字、病句,或者让他们帮我填一下其他同学没填上的空。开始他们想方设法推诿,经我苦口婆心地劝说,再加上“球友”的义气,才开始“帮我工作”,并通过自己阅读填补上了“空缺”。在褒奖他们友善行为的同时,我还奖励他们的勤奋。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他们开始挑选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完成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我心生感激,庆幸自己的“软磨硬泡”还真起了一点儿作用,附上我在他们作业上的勉励性的留言,例如:热爱阅读的你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阅读连着你和我、阅读让我们与世界相连、孩子,你真让人敬佩!那么厚的书,这么快就读完了,你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做得更起劲了。

就这样,我绞尽脑汁,耐心地推动着我们的阅读,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我想我们正是这样做的。

现在,我们班学生的电子阅览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开始逐步上升为二十多人,每月的阅读量也由当初的一本上升到四本现在他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们已经可以慢慢地读出感觉,读出味道,甚至可以读出情趣

三、转换师生角色,学生潜能

要实现教育的理想,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我常常反思的是,我的课堂最缺少的是什么,知识还是方法?责任还是激情?幽默感还是还是精气神?还是能推动学生生机盎然的去学习的源动力充满魅力的课堂应该是从发掘学生的源动力开始,以尊重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寻找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的灵丹妙药,从而激发学习活力,达到学习的高效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生命。教师的人文修养,决定了课文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的教学智慧,决定了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尊重学生,最具体的表现是我主动适应学生,让我的课堂学生为主体,发动学生,让学生上讲台去教,而我在下面学习始终觉得,没有源于自身的长远学习目标,没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学习效果,而且值得学的东西是不出来的,学习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施教是最的学习方法。

 教学相长,互佐益。更换课堂角色,逐步变“教”为“学”。这种让学生上讲台的办法,开始学生也很不习惯。这种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贯接受的传统理念大相径庭,尤其是学生已经习惯讲题做题,考试考高分,我十分强调考试的重要而是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步扭转重分数轻能力的传统教学,倡导新型教育理念:态度胜于才智,勤奋胜于聪明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体验到的是成功学习,积极传授,寻找方法,筛选材料,一个持续发展的学习力。

    尊重学生的“劳动”,因势利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经常地以“教师”的身份去参与教学,学生就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他们的言行也有了较大改观。他们的阅读要求改变了,阅读范围扩大了视野拓展了,心胸就开阔了;他们的角色也转变了,多年形成的“等老师讲”的懒散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改变了。  

    四、培养浩然正气提升学生魅力

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我们国家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大国但还不能算是一个强国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个美丽富强、受人尊敬、为人向往的国家。为了顺应这个发展趋势,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塑造新型的国际形象,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抓起。

一个受人尊敬的必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成功的人未必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可是我们近些年来一直都在强调成功,通过参加各类比赛,获取各种证书,示成功。为获得某种成功不择手段,挖空心思寻找捷径,忽略了从大处着眼,从长远着眼的培养目标,忽略了在培养具有过人的本的同时,首先须培养一个人具有顽强的坚韧的宽容的内心。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二者兼具,让学生们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内圣外王,臻完人。

然而,在为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老人上车让座还是不让座当下是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在追求成功求速成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的价值取向,应是向外向下还是向内向上“雾霾”的问题归根结底心霾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已迫不及待地摆在我们面前

立德树人民胞物与只有向内向上”上下功夫,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古人所谓养气,应该是浩然正气,养昂扬锐气,养蓬勃朝气。那么养气”靠什么靠阅读,只能靠阅读人类文化精粹,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断提升人格魅力,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十余年来,我将思考变成了行动主动学习变革自我,逐步改变先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学习中外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希冀美好的心灵、高尚的灵魂、高雅的追求引导学生,用知识和行为濡染学生希望如此传递下去,心心,久久传,以实现和谐社会美丽家园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彭芝.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J].国教育报(理论周刊2014 (3)

[2]·雷夫·艾斯奎斯56号教室的奇迹 [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37

即时信息排行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