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专业赴韩国安养交换生10月学习汇报

来源:创建部门:商外二部发布者:汤国斌发布时间:2019-11-14浏览次数:300

  

转眼间开学已过了两个月,让我们去倾听我校韩国安养交换生的成长历程心语吧。

转眼树叶都已经褪去了朝气勃勃的绿色,我在韩国安养外国语高中也度过了两个月的交流生活。比起第一个月的新鲜感,第二个月更加成熟稳重,收获满满。

月初迎来了韩国学生紧张的期中考试。韩国的考试与我们最大的不同便在于考试时间。韩国的考试不管是什么科目,考试时间都是一小时。他们的考试科目也很多,有国语、数学、英语、中文、社会文化。韩国的考试内容都是从题库中摘选的题目,题库量非常大,于是越临近考试,韩国的学生越会努力背诵、复习,深怕错过了考试真题,失去了宝贵的分数。韩国的考试分数也都是保密的,只有老师和学生以及父母知道。韩国的期中考试一般都是上午考两门,下午便是自由复习时间,虽然可以回家复习,但更多的学生都会选择留在学校内复习,他们觉得学校里面的学习氛围更加浓郁,更能促进他们的学习效率。

    期中考试结束后迎来了韩国的韩文日。住家妈妈告诉我,每年109日韩文日是韩国纪念世宗大王创制韩文的日子,《训民正音》便发布于这一天。韩文日的目的在于鼓励研究和普及韩文。那天住家妈妈带着我去了景福宫—朝鲜王朝的正宫。景福宫附近有许多韩服租赁的小店,穿上韩服漫步在如画的景福宫中,仿佛置身于韩剧中。之后还和孙婷婷一起去了华城行宫,那也是一处历史的缩影,百年的文化能聚在一栋一栋建筑之中。比起书本,眼前所见的更加鲜活生动,所学到的也就更多些。

月末我还有幸与住家姐姐一起去参观了两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韩国学校—梨花女子大学和延世大学。爬山虎将那古老的高楼染成一片火红的海,两座大学都有有百年历史,百年间所经历的世事,两位老人所沉淀下来的韵味,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便可探寻一二。虽是周六,可图书馆中早已座无虚席,咖啡厅中的学生除了咖啡还有的一件标配便是电脑,屏幕上无一不显示的是网课或论文,社区中坐着的学生正在讨论保洁人员的工薪问题......这如火如荼的学习氛围,不禁让我感叹:比我优秀的人还在努力,我有什么资格偷懒呢?愿我我下一次可以以大学生的身份踏入这片校园,但那前提自然就是我要努力学习,用成绩取得入学资格。

    不知不觉中,我在韩国的交流生生活已经度过了尽一半了,感谢这段时间老师对于我的关心,同学对于我的照顾,期待着下一半路程。

1704班倪思琪

  

  

  

转眼间周围植物的颜色慢慢从翠绿色变成金黄色,枫叶也零零散散的装饰着街道,天气也从秋风瑟瑟变成了寒风阵阵,而我也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生活。

这个月初我参加了安养的期中考试,安养期中考试的形式与我们有所不同,每天都只有两门考试,并且全部都安排在了上午时间。这样的话,学生们就能有充分的时间复习第二天的两门科目。与我们另一个不同的是考试范围。安养的考试题目是从题库和老师课上提到过的新知识中随机抽取而形成的,所以每当老师在课上提出一个新知识点,同学们都会仔细询问是不是考试范围。各科目的老师也会在考试的前几周给出题库的具体范围,这通常都是一本书的厚度,所以同学们都会在考试的前几周开始疯狂刷题,那段时间图书馆就成为了风水宝地。还有一个不同的是考场的分配。为了防止作弊行为,学校把一年级和二年级同一专业的同学,打乱后放在同一个教室。所以考试结束后,就出现了两种讨论的声音。

我还感受到了解和感受到了很多韩国的传统文化。在10初因为我住家的奶奶要过生日,我和住家一起煎了各种饼。把新鲜蔬菜和火腿裹上蛋液煎至金黄,不过一会就能吃到各种各样的韩式小菜。月中我和倪思琪还有阮阮老师一起去了,水原的华成行宫,华城行宫曾作为正祖大王出宫游幸的临时停留宫殿,一共有行宫共600多间,有新丰楼、维舆宅、奉寿堂、于华馆、福内堂、南北军营、得中亭等建筑,各个小建筑又组成了正宫的结构与布局。华城行宫还有很多体验项目让我更好地了解了韩国文化,比如大长今服饰试穿、许愿树、重要行宫盖图章等。

  

  

 

最近我日记本上登场次数最多的词是——情。我开始慢慢感受到韩国人的。与同学们一起发表时,她们耐心的向我解释发表内容,一起查找发表资料。在同学们吵闹的时候,同班同学突然的嘘寒问暖。在我备考韩语等级考试的时候,住家妈妈时刻关注着我的学习情况。在换季期,住家妈妈为了让我不感冒,一直给我吃维他命。考试结束后,住家麻麻为了给我放松心情,带我们一起去运动场打羽毛球。在我换了住家之后,之前的住家妈妈,隔一段时间就会询问我过的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这些点点滴滴我都记在心里,这些,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只要心中有爱,人生就有幸福,只要心中有情,人间就有温暖。

 从下个月开始,就要进入回国倒计时了,希望我能在剩下的时间里,好好珍惜在这里的学习生活,更加努力的去爱去学去思考。

  

1715班 孙婷婷

  

  

撰稿:李松月